建设高水平大学的文化自觉
□王建南
大学有崇高精神追求方成气象,有先进文化引领方有灵魂。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领会把握省领导的讲话精神,要求我们深入思考大学为什么要重视文化建设、建设高水平大学要有什么样的文化自觉、怎样增强文化自觉等重要问题。
近代以来,世界高等教育经历了从宗教教育机构向通识教育机构转变,从通识教育机构向教育与科研相结合机构转变,再由教育与科研相结合机构走向产学研相结合机构的深刻变革。目前世界高等教育正在经历着新的重大变革,就是回归大学的文化本质,重新以文化统领大学的建设和发展,以文化确立大学在社会体系中的核心价值。我们要建设高水平大学,应该看清世界高等教育回归文化本质的发展趋向,抓住机遇,更加自觉地推进文化建设,使大学发展更好地融入世界潮流,跟上时代步伐。
那么,建设高水平大学应有什么样的文化自觉、怎样增强文化自觉?弄清楚这两个问题,首先要明白这么几个概念。第一,什么是“自觉”?自觉就是自己认识事务并主动去开展工作,是人类在自然进化中通过内外矛盾关系发展而来的基本属性和基本人格。自觉的通俗哲学解释是:内在自我发现、外在创新的自我解放意识。第二,什么是“文化自觉”?1997年,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首次提出“文化自觉”的概念,它指的是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也就是说,“文化自觉”是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第三,什么是大学的文化自觉?大学的文化自觉是指一所大学对文化在发展进步中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建设规律的正确把握,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大学的文化自觉是大学的一种内在精神力量,是对大学发展进步的强烈向往和不懈追求,是推动大学科学发展的思想基础和先决条件。面对文化发展的新挑战和机遇期,我们要建设高水平大学,必须以高度的自觉精神建设大学文化,更好地担当起时代重任。
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的灵魂和核心,体现着一所大学的办学理念、精神追求。建设高水平大学,首先要在弘扬大学精神上高度自觉。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坚持继承与创新、共性与个性、形式与内容、理论与实践、理想与现实的统一,弘扬大学精神,深化校训内涵,加强校风、学风和教风建设,把大学精神贯穿到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各个方面和教师、学生、干部、后勤等各个群体,构筑共同的精神家园,形成全校师生员工共同遵循的理想信念、价值准则、群体意识和行为规范。
大学制度是大学文化在制度层面的反映,体现了大学的办学目标、发展战略、社会基础、历史使命和时代特征。建设高水平大学,要在完善制度文化上高度自觉。着眼于最大限度调动和发挥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着眼于更好地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积极探索完善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改变现有大学制度中不合理的因素,让一切制度都围绕着大学形成优良学术环境,围绕着为学者和学生健康发展提供服务来确立,以制度规范行为,以制度保障和谐,以制度促进发展。要积极探索建立“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现代大学制度体系,科学制定《大学章程》,健全完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等规章制度,确保学校依法办学、依法行政、按章办事。要把以师生为本作为治校理政的基本理念,学校制订的每一项重大决策、颁布的每一项管理制度都要听取师生意见,尊重师生意愿,真正做到想师生之所想、急师生之所急、办师生之所需。
行为文化是大学师生在日常行为和校园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规范和风尚,是办学理念、大学精神的动态体现,也是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抓手。建设高水平大学,要在倡导行为文化上高度自觉。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和引领多元化的文化思潮、文化现象和文化活动,积极倡导严谨笃学、敢于创新、追求卓越的学术精神,使广大教师和科研工作者真正潜下心来搞学术、做学问、出精品;积极倡导“以学为先、以学为荣”的优良学风,使广大学生养成善于独立思考、敏于质疑创新、勤于博览群书、乐于学思结合的优良品格;积极倡导“相互尊重、和谐相处”的良好人际关系,同事之间、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相互尊重、相互包容,共同创造幸福工作、快乐学习的人际环境。
环境文化是大学教育理念的一种物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大学校园里的楼宇、设施、景观乃至一草一木等物化形态均属于环境文化的范畴。优美的校园环境能够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思想、愉悦身心,在以文化人、文化育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建设高水平大学,要在建设环境文化上高度自觉。通过制定切实可行的校园文化景观建设规划,着力建设具有与精神文化相符、以风格独具的建筑空间和充足的教学科研设备为基础的环境文化,建设特色鲜明、恬静雅致、宜教宜学、宜居宜业的美丽大学。
大学是优秀文化传承的载体,是思想文化创新的高地。大学之美,美在文化的充沛与丰盈,美在创新精神与追求卓越。大学,本质上是文化机构,是传播文化、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地方。党和国家把文化传承与创新作为大学的四项基本职能之一,就是要求大学更好地肩负起时代赋予的文化使命。大学要从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高度,深刻认识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研究的重要性,把对意识形态领域特别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作为自己的责任与使命,努力回答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深层次思想认识问题。要致力把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发扬光大,以自觉的意识去激励人、培养人,去影响社会、带动社会,去传播文明、推进文明。要发挥智囊库作用,加强产、学、研有机结合,推进协同创新,促进大学的学术成果向社会的大众应用转化。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拓展为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服务的渠道,推动文化对外交流,引领社会文化发展。要大力传播中华文化,在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上增加国际元素,积极搭建中外学术交流平台,善于学习,真诚合作,展示自信;在实施文化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战略中扮演积极角色,办好孔子学院(孔子课堂),以开放姿态吸收国外先进经验和文明成果,展示当代中国文化的世界性和包容性,为在国际舞台上塑造中国的文化形象作出应有贡献。(作者为华体会平台app,IOS/安卓/手机APP下载党委副书记)
(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