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专版报道我校学科建设成就

时间:2012-11-12浏览:371设置

119日,《中国教育报》第8版以《学科建设为办学实力“催化加速”》为题,专版报道了我校学科建设成就,为105周年校庆献礼。全文如下:

 

学科建设为办学实力“催化加速”

——记华体会平台app,IOS/安卓/手机APP下载学科建设的魅力与贡献

 

近日,华体会平台app,IOS/安卓/手机APP下载获批3个福建省高校优势学科创新平台、9个福建省特色重点学科、26个福建省重点学科,继续位居福建省属高校首位。

    在第8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申报工作中,华体会平台app,IOS/安卓/手机APP下载共获批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总数达到15个,占福建省属高校的39%

    去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审核通过,华体会平台app,IOS/安卓/手机APP下载共获批8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总数达到19个,占福建省属高校的44%,位居全国同类院校第5位、全国高校第39位。

    ……

    事实上,华体会平台app,IOS/安卓/手机APP下载近年来不仅在学科建设上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为地方性高校如何加强学科建设提供了富有价值的参考范本,而且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取得了诸多重大突破,对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福建师大学科建设何以能在福建省属高校中一枝独秀、且在全国高校中占有一席之地?学科建设又怎样发挥其魅力与贡献呢?

    华体会平台app,IOS/安卓/手机APP下载校长、博士生导师黄汉升教授说,学科建设是现代大学发展的永恒主题,是高校进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基础和平台。学校致力于建设“一流的文科、高水平的理科、有特色的工科”,打造可持续发展的优秀人才梯队和创新团队,努力创建支撑学校发展的学科群,迅速提升学科水平和学校办学实力,不断增强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能力。

1  立足学科建设  夯实人才培养质量

    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而学科建设的成果和特色又必须体现在人才培养上。近年来,福建师大始终把人才培养作为学校的中心工作,适应形势的发展,创新教育理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打造优势学科,培育特色专业,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福建师大以雄厚的学科基础为支撑,大力加强专业建设,为高素质人才培养搭建起坚实的平台,以“基地”、“重点”、“一般”三个层次打造品牌专业群,并通过品牌专业建设,进一步突出了学校特色优势学科作用,带动了相邻相近专业的建设与发展。目前,华体会平台app,IOS/安卓/手机APP下载拥有本科专业71个,国家人才培养基地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0个,省级特色专业9个,即学校近三分之一的专业是国家级、省级特色专业。

    特色专业的培育有赖于特色学科的发展,学科发展已经成为促进本科专业建设的重要因素。以体育学为例,2008年,华体会平台app,IOS/安卓/手机APP下载建立了体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11年又获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成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在学科发展的带动下,学校体育科学学院已经成为国家体育与艺术师资培养训练基地,体育学成为国家级本科特色专业、国家级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实验区。

    具体落实到人才培养方面,福建师大根据专业内涵发展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设置,对侧重培养“研究型”人才的专业,以学生进一步发展为目标,增设基础性、理论性、前瞻性强的课程,注重对理论的研究与探索;对侧重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专业,以学生未来就业能力为目标,建立与行业、企业技术进步相适应的课程,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对侧重培养“综合型”人才的专业,强调课程开设的综合性、交叉性、融合性。学校现有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国家级精品课程9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4个,国家级、省级“本科教学质量工程”项目数均位居福建省省属高校首位。先后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一二等奖13项,全国优秀教材奖10项。2007年,学校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获得优秀等级。

    近年来,福建师大还抓住新校区建设、质量工程建设以及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教学实验室专项建设三大机遇,先后投入2亿元建设了一批功能齐全、设备先进的基础教学实验室。目前,学校建有2个国家级、8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了200个实习实践基地,有效促进了学生在实践中成长成才。近年来,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科研创新能力得到有效提高,在国内外各类竞赛中屡获佳绩。一直以来,本科毕业生广受社会欢迎,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被评为“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值得一提的是,在福建省中学特级教师中,华体会平台app,IOS/安卓/手机APP下载毕业生约占50%;在福建省评选出的三届“杰出人民教师”中,华体会平台app,IOS/安卓/手机APP下载毕业生约占50%。作为一所有着100多年办学历史的师范院校,福建师大一直保持着教师教育的优势和特色。经过长期的实践,该校创立了“通识教育+学科教育+教师教育+专业分流教育”的新型教师教育培养模式,建立了以中小学教师必备的专业素养为核心的课程新体系,特别是在高校中率先编写一套微格教学教材,有效提升师范生的教育素质。今年,福建师大又独立设置了教师教育学院,作为整合、协调校内外优质教师教育资源的专门机构,努力创设“大学—中小学合作共同体”,不断提高师范生的培养质量,提升未来师资的核心竞争力。

2  借助学科优势  致力服务海西建设

    福建师大的国家“863”计划项目“青藏铁路用高分子材料的研究”成果,在湖南株洲时代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转化工业生产,产品广泛运用于青藏铁路和其他铁路线上。事实上,该校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就筛选出庆大霉素生产菌并正式投入生产,创造了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荣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成果奖。

    近年来,福建师大的“新型铝体系偶联剂的研究”的成果,属我国独创,解决了铝酸酯的易水解与缔合不稳定性两个难题,其系列成果在国内40多家企业实现工业化生产,产品20年来一直得到广泛应用;福建师大的灰黄霉素、碱性脂肪酶、微生物不饱和脂肪等多项成果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成果先后转让上海制药集团、山东齐鲁制药、内蒙古赤峰药厂等12家企业……

    长期以来,众多学科走进了我国先进行列的福建师大,其学科与专业建设“顶天立地”,科研成果不仅服务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而且走出八闽、辐射全国,造福人类。

    在学科建设中,福建师大既注重学科基础与应用研究,更注重面向海西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并致力于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为福建经济建设提供高新技术,取得了显著的社会与经济效应。比如,该校承担的福建省“十一五”科技重大专项专题——“稀土‘壳一核’无机粉体改性塑料研制及其产业化”,其研发产品已在福建万旗非金属材料有限公司、福建百事达生物材料有限公司等近10家公司建设了3万吨生产线。

    据统计,该校先后与福州市、漳州市、宁德市建立了校地合作关系,与中科院海西研究院、中科院长春应化所等科研院所签署协议开展深度合作,与百余家大中型企业开展研发合作项目600多项,产生直接和间接经济效益30多亿元。

    除了科研成果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外,福建师大发挥学科人才优势,主动开展服务政府决策咨询研究,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等方面较好地发挥了智囊团、思想库的作用,相关成果为国家和地方政府提供了重要的决策依据。

    2006年,该校依托理论经济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的学科优势,成立了全国经济综合竞争力研究中心华体会平台app,IOS/安卓/手机APP下载分中心,由时任校长、博士生导师李建平教授担任中心主任。自2007年起,该分中心每年都在京发布《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每年一部蓝皮书,总字数达1000多万字,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决策参考,引起海内外新闻媒体、学术界和各级政府部门的高度关注。

    而华体会平台app,IOS/安卓/手机APP下载闽台区域研究中心报送的《关于在福州建立中国钓鱼岛资料展馆的建议》和首批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黄茂兴教授报送的《后ECFA时代提升闽台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对策建议》双双入选“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咨询报告”,是福建省目前仅有的两篇入选报告。

    今年10月,华体会平台app,IOS/安卓/手机APP下载闽台区域研究中心10多年来收集整理的有关钓鱼岛的文献史料,在福建省档案馆展出,其中史籍《顺风相送》里有“福建往琉球”的线路图,印证了是福建人发现了钓鱼岛并为其命名的。此外,该中心提供的明代郭汝霖《重编使琉球录》的扫描件,日、法、美、英国家的有关中国钓鱼岛的老地图等珍贵史料,也证明了钓鱼岛自古以来便是中国固有领土。

    此外,作为福建省基础教育的发祥地,福建师大在狠抓本科师范教育教学的同时,因时因地制宜,广泛开展中小学教师职后培训,把师范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作为学校发展和为基础教育服务的一项“标志性工程”。学校被教育部推荐为承担“国培计划”示范性集中培训项目培训和教师远程培训机构,7名教师成为“国培计划”专家库首批专家,4个学科(领域)入选示范性集中培训项目,3门学科课程资源入选教师远程培训课程资源。同时,该校还承担福建省中小学校长和各学科骨干教师、中小学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教育管理干部的培训工作;组织开展面向省内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送培下乡”活动和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

    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福建师大在中小学主持开展了一系列的教改实验研究,在全省100多所中小学持续实验了10多年,被誉为素质教育的典范。国家级教学名师王耀华主持的《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与高师音乐教育改革》研究报告,获得第三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他主编的新课程音乐19年级实验教材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受到全国中小学音乐教育界的广泛好评。以孙绍振教授为首的一批知名学者一直关心、参与中小学语文教育改革,创立了富有特色的“闽派”语文教学,他们主编的新课程语文79年级实验教材被认为是最有特色的教材之一……

    如今,福建师大已经成为福建省教育创新的重要策源地、政府宏观教育决策的重要思想库和教师教育的领军学校。

3  依托学科平台  孵化科研创新团队

    2008年,“神舟七号”飞船遨游太空时,神舟系列飞船的首个伴飞小卫星从空中对其进行了多角度、全方位拍照。而伴飞小卫星相机上的广角和长焦两种光学镜头,便是由福建师大物光学院6名师生参与研制的。

    该校师生的“加盟”与“给力”,是学校物理学科建设始终与科研紧密相连、相互促进的结果。早于1964年,物理学科刘文湖教授等教师就合作研制成功“三米凹面光栅摄谱仪”。1974年,刘文湖教授接受了四机部下达的“优质投影电视镜头”的研制任务,一两年后便研制成功,并于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成果奖。

    随后接踵而至的一连串科研成果,该校物理学科发展“年年好”、“节节高”,并于2010年成功获得物理学一级学科博士点。而今,物理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又凝练出5个特色研究方向,成批量地承担国家“973”子课题、“863”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部重大重点项目,学术水平、科研能力在国内同学科中处于先进行列。其中,仅无线电物理与电子信息技术方向,就有4项成果获福建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申报专利近50项,已获得授权达26项!

    科研成果显著的学科何止物理学!依托有着一级学科博士点的化学学科,该校化学学科教师取得了一大批优秀科研成果,仅2002年以来便获得福建省科学技术二等奖8项、三等奖11项!

    科研成果显著的学科也不止于化学!生物学学科充分发挥学科高端人才密集的优势,在科研上致力于应用研究,其“福建老酒机械化大罐发酵工艺优化及独特风味研究”、“西施舌规模化人工育苗技术”、“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物多样性与生态学过程研究”等成果,均获福建省科技进步奖!

    学科发展靠人才,科研攻关也靠人才。福建师大拥有19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缘于学校多措并举地培养中青年教师,大力实施“优秀中青年教师提升计划”、“教师出国留学研修计划”和“博士工程”,培养了众多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中青年学术骨干,各学科都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优秀人才梯队。进入“十二五”,学校启动实施了人才队伍建设“113计划”,投入3亿元,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形成教学、科研和管理三支高素质人才队伍。

    学校还尤其重视领军式人才的引进,且对引进的创新团队尝试实行“学术特区”政策,解除制约学科发展和科研攻关的“包袱”与“枷锁”,赋予“学术特区”具有更大的学术、人事和财务自主权。

    科研由“团队攻关”取代“单兵作战”后,各学科不仅在申报重大课题、共建科研平台等方面成效显著,而且教师们成长迅速、成果频出!杨玉盛教授带领的“湿润亚热带山地生态地理过程”创新团队、陈建新教授带领的“医学光电信息技术”创新团队等,已先后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

    通过学科平台、创新人才、优势团队三者的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福建师大不论是自然科学研究还是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方面,都大放异彩。目前,学校已获批2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十一五”以来,该校先后承担各类国家级课题280多项,其他各类课题2000多项。获部省级以上科研成果奖340多项,其中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合作)2项,省科学技术奖和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34项。社科优秀成果奖获奖总数占全省1/4,一等奖占全省1/3;获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2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项,2项成果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实现福建省省属高校多个级别项目上零的突破,社会科学贡献力均名列全国高校前50位。近年来,该校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申报数、立项数和资助经费上都保持着稳定快速增长的势头。2012年该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0项,获批资助经费2940万元,与上一年度相比增长了90%

4  弘扬学科特色  推动文化传承创新

    2006年,中央领导访问美国时,将百卷《台湾文献汇刊》作为国礼赠送给耶鲁大学,该书还入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成就展。《台湾文献汇刊》收入有关台湾历史的珍贵文献资料近200种,是福建师大闽台区域研究中心策划编辑的重大学术成果。

    这是福建师大大力弘扬学科特色、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结出的硕果之一。福建,地处海峡西岸经济区,毗邻台港澳,面向东南亚,在闽台合作等方面有着独特的区位优势。而有着百年历史的福建师大大师云集,著名学者众多,仅在学校就读过的院士就达26位!学校充分发挥人文底蕴深厚、理论研究实力雄厚以及人文社会科学的传统优势,先后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所大学、科研机构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建立了合作与交流关系,常年有近百名学者在全球各地进修、访问、讲学、合作科研或出席学术会议。

    面对与福建隔海相望的宝岛台湾,福建师大爱拼敢赢,先行先试,与台湾“中央大学”、台湾师范大学、台湾世新大学等台湾高校开展合作办学、合作研发项目,有力地促进了闽台高校之间的密切联系,对促进台湾同胞的文化认同起到了积极作用。

    同时,学校还先后成立了面向东南亚开展对外汉语教学培训基地,支持周边国家汉语教学重点学校、“国际汉语教师中国志愿者计划”志愿者培训学校、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福建省首批海外华文教育基地等文化推广和科研机构,牵头组建了“海峡两岸文化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了积极贡献。2012831日,在104所大学近万名留学生参赛的第五届“汉语桥”在华留学生汉语大赛中,我校留学生米娜夺得唯一的金奖,荣获“汉语之星”称号。

    作为全国首家成批对外派出汉语教学志愿者的高校,福建师大迄今已向菲律宾、印尼、泰国、越南等国家派出10批共523名志愿者。学校先后与菲律宾红溪礼示大学、印尼阿拉扎大学、美国波士顿文艺复兴特许公立学校合作,建立了2所孔子学院、1个孔子课堂,深入开展中华文化传播工作,中央领导先后访问印尼阿拉扎大学孔子学院,并给予了高度评价。

    值得一提的是,华体会平台app,IOS/安卓/手机APP下载拥有福建省唯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是福建省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福建省特色重点学科,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是福建省特色专业。该校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工作研究等领域拥有深厚的学术积淀和坚实的学科支撑,被著名学者宋涛教授赞誉为“南方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许多同行也亲切地把福建师大称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者的精神家园”。福建师大积极发挥自身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优势,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会、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实大讲堂等三大阵地,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扎实推进马克思主义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该校不仅先后邀请了李慎明、卫兴华、严书翰等多位国内马克思主义理论知名专家来校作专题辅导报告,还通过组织专题报告、征文、论坛、研讨会、主题党团日活动等形式开展理论学习活动,运用网络等先进手段服务师生的理论学习。这些活动开阔了师生的视野,有效地帮助师生员工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得到师生的广泛认同。

    知明行笃,立诚致广;弦歌不辍,薪火相传。华体会平台app,IOS/安卓/手机APP下载已经走过了105年光辉的历程,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培养造就了一大批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面对未来,华体会平台app,IOS/安卓/手机APP下载党委书记罗萤说:“学校立足福建,面向全国,按照‘巩固优势学科、发展应用学科、扶持交叉学科’的思路和‘有所必为、有所缓为、有所不为’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基础和应用相结合、传统和新兴相促进、科技与人文交融、学科制高点凸显、标志性成果突出的学科建设新格局,使学科建设为办学实力‘催化加速’。”

(宣传部)

返回原图
/